登录 注册 退出

当前位置: 主页 > 考研资讯

新疆农业大学15个新设立机构个个有来头

时间:2024-11-14

10月25日,新疆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谢树青、校长蒋平安及全体在家校领导班子成员为新成立的15个新能源(学院)研究(技术)中心(所)揭牌,这些新成立的机构,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们作为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新平台,为我校在农业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校将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新疆农业大学新能源学院


新能源学院前身是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虚拟教研室。专业教师分别隶属于机械科学与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并聘请多位从事新能源研究与教学的企业专家和外校教师担任外聘教师,前学院院长刘小勇教授任第一届教研室主任,前电气系系主任李春兰教授任第一届教研室副主任。新能源学院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前身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风电方向(2005年、2006年招生)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风电方向(2011年、2012年招生),2013年申请并由教育部批准开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之一。现有在校生近200人,已毕业学生400余人,一次就业率93%以上。

新能源学院致力于培养符合我国“双碳”目标与政策,能为我区新能源产业需求的能用、好用的从业人员。新能源学院以面向实际、面向应用、面向需求、面向企业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方式突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积极实践校企联合培养风电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重在理论结合实际,加大企业现场教学、企业技术专家指导、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实习、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自2011年起每年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新能源政策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新疆农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是校级科技创新机构,是学校智能化科技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心负责人为孟小艳副教授,现有人员5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中心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国家智能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疆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水肥精准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共建)“自治区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发挥人工智能、物联网、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围绕自治区“九大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解决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的关键技术难题,有效服务于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需求和“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育跨学科合作项目,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未来计划围绕新疆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和文旅等产业集群的数字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需求,聚焦智能感知与遥感监测技术、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大数据应用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开展环境感知、智能装备创制、病虫害智能监测预警、智能模型构建、数字孪生和智能决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方式研发相关软硬件产品,实现关键生产环节的全程智能化,形成成熟稳定、可复制推广的整体技术方案,打造自治区智慧大农业领域的示范点和样板间。


新疆农业大学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新疆农业大学的雄厚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聚焦农林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专注有机废弃物炭化技术、生物炭及其衍生产品研发及应用。中心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科研团队,负责人为贾宏涛教授,与中国农科院、新疆农科院等科研团队保持长期合作。中心以干旱区农业秸秆、果树修剪枝条,厨余垃圾、畜禽粪便、工业有机废弃物等资源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农林废弃物秸秆资源生物炭定向产品制备关键工艺参数,开展了生物炭基肥、土壤修复炭材料、生物炭土壤改良剂的应用研究。

中心重点关注:低成本的生物炭制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通过优化生物炭的生产工艺,提高生物炭的品质和性能,降低生物炭的成本。生物炭及其衍生产品的长期效应:生物炭对干旱区土壤培肥改良的长期效应及其土壤碳汇提升的可行性及稳定性,为新疆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支撑。可再生生物炭环境修复材料研发:针对新疆土壤局部环境高背景、石油污染和水污染问题,研发可反复利用的生物炭衍生产品。


新疆农业大学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中心,致力于新疆特色花卉研究与开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新品种选育、观赏植物高效栽培等领域。并建立特色花卉科技小院,产业涉及的栽培区域遍及新疆天山南北。

中心负责人为帕丽努尔·艾外力,现有研究人员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校外专家3人。中心未来将继续挖掘观赏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驯化和良种繁育;建立以地方特色品种,引进品种,自育品种为基础的,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为主的基础研究实验室,为特色品种的高效栽培,及其产品应用;对观赏园艺植物优良性状关键基因进行挖掘和功能验证,不断为观赏园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基因储备。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特色水产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特色水产研究中心利用新疆独特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丰富的积雪和冰川融水,为新疆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冷水资源和鱼类资源,开展新疆渔业生态环境调查与保护、新疆特色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新疆特色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渔业装备与智慧渔业等6个主要方面的研究服务,助力形成新疆特色水产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为张俊杰副教授。

未来计划继续深入新疆水产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凝练形成新疆特色水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自治区相关项目指南的报备,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继续利用自治区人才政策优势,积极引进水产相关高层次人才,同时整合学校现有新疆特色水产相关科研队伍,根据自治区水产发展未来需求,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壮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深度。充分利用新疆特色水产资源优势、对口援疆高校和研究所的专业优势、自治区政府大力发展水产的政策优势,积极筹划和申报自治区两重项目,努力进入国家科研团队,开展新疆特色水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开展新疆特色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新疆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库;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渔业和生物信息学育种;新疆特色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与水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延伸水产产业链,提高新疆特色水产全产业链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新疆农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新疆农业大学成立国家公园研究所,依托新疆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建设。新疆农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所负责人为谭敦炎教授,现有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校外专家(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3人。

研究所的定位为:面向国家需求,坚持国际视野,服务新疆国家公园建设,努力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领域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主要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相关科学研究、科技咨询、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


新疆农业大学道路工程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道路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依托新疆农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立足于干旱荒漠区道路工程及信息化技术学科方向,面向新疆交通运输行业实际需求,主要围绕路基路面新材料研发与推广应用、道路养护智能检测与养护新技术研发、道路安全运营关键技术、城市桥梁安全运行及监测、工业固废材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开展科研创新、技术咨询与工程应用。

中心负责人为刘尊青副教授,拥有一批在新疆交通运输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及学者,其中,行业知名专家1人,教授/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6人,研究生10余人。研究中心将密切协作行业企业,致力于开展新疆道路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工程技术课题的研究,力争在绿色适用经济材料、工程检测、道路养护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生物质利用工程技术中心


新疆生物质利用工程中心面向自治区“九大产业集群”,以新疆特色生物质资源为基础,以“绿色化学化工”为底层技术打造“绿色化工+生物质转化利用”“绿色化工+功能化学品创制”的生物质综合利用平台,实现棉花、番茄、甜菜、沙棘等新疆特色生物质面向能源化、功能化和资源化的高效综合利用。中心负责人为潘乐副教授,重点围绕多功能生物基化学品的定向转化制备、生物质绿色化工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生物质绿色化学修饰与生物基材料的合成应用等,构建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并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的工程化技术、产品和产业化能力。

中心前期已经开展棉花秸秆、玉米秸秆、番茄皮渣、甜菜渣、氨基酸发酵尾液等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中粮番茄、慧尔农业、川宁生物、蓝山屯河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十四五首批自治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创新产业研究院,在生物质绿色化工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具备了科学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基础。未来,本中心将继续面向国家和自治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生物质资源绿色转化与高值化利用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


新疆农业大学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夯实数理支撑、助力“一流”建设为重要目标,以数学专业为基础、强化科学研究中的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重要作用、推进交叉研究,是数学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平台。中心负责人为李盈科副教授,主要成员包括学院生物数学、代数图论、数据科学、统计科学四个科研团队的骨干教师40余人。

未来,中心将依托我校优势学科,紧紧围绕自治区“九大产业”,以交叉融合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与涉农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研究,积极推进数值模拟和数据分析研究融合再上新台阶。研究中心成员,今后会更加坚定热爱科研的意识和动力,拥抱学术、追求卓越,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申报,在磨砺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行,力求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数学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新疆农业大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心对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九大产业”中的“文化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文化润疆”“旅游兴疆”等战略,依托学校农耕文化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及学院旅游管理学科已有的师资,为新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学术研究、决策咨询、策划规划、人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中心负责人为白祥副教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5人。兼职人员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人。中心在未来三年内,将结合新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集中解决新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集聚形成、资源禀赋挖掘、产品设计创新、营销策略引流、技能人才培训等制约新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农文旅融合背景下新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新疆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负责人为苗志娟副教授,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4人,教授3人,副教授11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5人。研究中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研究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以学科发展为驱动,以科研项目做支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新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

中心以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性、应用性、长效性研究成果的持续推进,为推进新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政治保证,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广大基层贯彻落实和产生效能提供根本保障。中心直接面向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的战略需求,总结一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实践模式,提炼出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中心服务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发挥学院学科基础、平台依托和已有研究基础在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组建过程中的作用,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校内外相关学术力量,紧密联系学院硕士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发挥基地的主导作用,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培养党的干部增强党性提供生动教材,培养服务基层的党建专门人才。


新疆农业大学绿色发展法治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依托农业大学传统优势,在现有研究力量和研究基础上成立新疆绿色发展法治研究中心,积极为我区绿色发展法治保障提供智力支持。法治研究中心主要成员5人,由法学系主任、环境法学博士刘晶副教授担任主任,经济法学博士汪玉涛担任副主任。中心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4人、硕士1人,核心研究力量为环境法和经济法方向的研究人员,团队成员在新疆绿色发展法治建设方面均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未来研究主要方向:碳达峰碳中和与新疆经济发展的法治协同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新疆农村绿色发展法治研究;新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公益诉讼实务案例研究;围绕“一带一路”新疆企业“走出去”绿色壁垒法律问题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是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整合公共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等多学科专业人才而建立的高端智库。该研究中心立足新时期国家和自治区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需求,以碳核算、碳交易、碳治理以及碳与土地、水等要素耦合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探索碳排放时空规律、碳与土地、能源、水等要素协同治理、气候变化应对与缓解等关键问题为研究内容,推动“碳中和”基础研究,为国家、自治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和科技支撑,为自治区、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中心负责人为王志强教授,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学位9人,形成了一支研究方向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中心未来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研究、碳预算、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产业生态化与循环经济、土地利用与低碳治理、生态补偿与碳补偿政策等领域开展研究,为自治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农大智慧。


新疆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心负责人刘春宇研究员,设副主任2名,办公室设在乡村振兴研究院。

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利用我校资源禀赋、科研条件,围绕理论阐述、应用研究、实践探索三个方向,一是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发展水平评估。致力于剖析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体制协调性保障等方面对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二是新技术、新要素、新体系助推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新要素(数字化转型)、新体系(九大产业集群)对铸造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三是全球视野下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比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视野下,评估和比较中外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疆农业大学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是依托新疆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整合多学科专业人才而建立的高端智库。中心负责人为汪晶晶副教授,中心立足国家和新疆战略需求,以构建与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政策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重点推动中国(新疆)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涉农领域合作为特色,以探索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关键、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以公共政策研究为主要职能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研究中心将重点围绕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内外贸一体化、粮油等重要农产品跨境合作、法规标准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中药材进口风险评估、特色产品优势品牌建设、种子贸易、展会策划及数字服务贸易、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等9大领域,集中力量开展科学研究、政策评估、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为新疆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农大智慧。研究中心将以新疆自贸试验区可持续创新发展为使命,对接新形势下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需求,力争将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和融入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智库。


标签: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