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当前位置: 主页 > 高校新闻

成都理工大学朱创业教授的“创业”之“旅”

时间:2023-01-23
人物简介
 
朱创业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首任院长,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成都理工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及旅游管理硕士点申办人,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承担了《四川省旅游资源谱系研究》《四川省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旅游发展规划》《阿坝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邓小平故里及华蓥山旅游区旅游开发策划及旅游区总体规划》等200多项旅游规划项目,为300多个县、市(州)的旅游规划提供过专家咨询。2018年,所承担的四川省“十三五”重大旅游规划项目《大成都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被评为四川省首届旅游规划优秀成果。2019年作为“旅游地学和旅游规划专家的杰出代表”,被四川省旅游学会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旅游创新突出贡献人物”。
 
 
 
 
 
 
 
朱创业教授
 
 
 
成都、眉山、德阳、雅安、遂宁、达州、广元、阿坝、甘孜、凉山、攀枝花……他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四川每一个市州;峨眉山、贡嘎山、夹金山、龙门山、罗浮山、格萨拉、彝海、伍须海、猎塔湖、马湖、九曲黄河第一湾、苍溪红军渡、旺苍红军城、安仁镇、龙凤古镇……天府之国这些重要的旅游景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规划手笔。这些既是朱创业教授团队的旅游规划实践,也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师生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
 
 
 
与时俱进,建设成理旅游管理专业学科
 
 
 
2022年4月13日,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组织召开了“旅游地学专题研讨会”,朱创业教授应邀作了《旅游地学大有可为——成都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人才培养回顾与展望》的发言,回顾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少普通高校不得不减少地质学类学生的招生数量,或停办或取消了地质学类的专业,高校地质学专业的师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时任成都理工学院地质学系主任的孙传敏教授和地质学系副主任的朱创业教授提出了“以现代地球科学为基础,向资源环境拓展,建立有地学特色的外延学科专业群”的“大地学”办学思路,地质学系决定创办由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地理科学三个本科专业组成的“地理科学及地表资源专业群”。
 
在地质学系新办“地理科学及地表资源专业群”需要有师资和专业带头人,更确切地说,需要一些学地质学的老师改行从事新的专业。由一个熟悉并有成果积累的专业转向一个不熟悉的新专业,这对地质学系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艰难的选择。作为地质学系副主任的朱创业教授“临危受命”,负责申办了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并兼任了旅游教研室的首任主任。
 
中国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朱创业认为,尽管地质学与旅游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但这两个学科是有联系的,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相通的,要办好旅游管理新专业,关键在于创新。2000年,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招生。朱创业教授提出要把旅游科学与地球科学相结合,并开始了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03年,我校首次招生的2000级旅游管理专业1班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及全国先进班集体。2005年,朱创业教授负责的《实施研究式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教改项目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朱创业教授牵头成功申报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旅游管理专业成为我校特色专业。2020年,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贡嘎雪山考察工作照
 
 
 
立足地学,打造成理旅游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专业学科的优势所在,是专业学科竞争力和发展力的体现。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地质学专业学科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具有与其他旅游院校不同的明显的地学优势。在旅游地学学科创始人、原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先生和四川旅游地学研究会陈茂勋先生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依托地质学科,于1996年开始培养旅游地学方向硕士生,1999年开始招收旅游地学方向博士生, 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专业学科发展道路,并具有明显的旅游地学特色。
 
作为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及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申办人,朱创业教授认为,应充分依托我校地学优势学科,打造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并提出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推—拉型跨越式发展的办学思路及非传统专业“双互动”专业建设模式,即以旅游地学硕士、博士生培养占领制高点,推动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互动;以生产、科研成果促进本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旅游专业学科如何与地学学科交叉融合,如何形成专业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地质学》《旅游地理学》等旅游地学及相关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依托学校峨眉实习基地,建立了旅游地学认识实习基地。2014年,朱创业教授负责的《基于旅游地学特色的创新创业型旅游开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在教材建设上,吸收旅游学和旅游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我校的旅游规划实践,朱创业教授主编了《旅游地理学》教材。2015年,在旅游地学创立30周年、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诞生15周年之际,朱创业教授主编的《旅游地理学》教材被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评为“优秀旅游地学著作”二等奖 。
 
在旅游规划上,朱创业教授团队充分发挥我校的地学优势,突出旅游地学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2007年朱创业教授承担的《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报告》项目。
 
龙门山分布在成都平原的西侧,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古称茶坪山、湔山,又叫龙山。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就诞生在龙门山。为纪念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又称其为龙门山。2007年起,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全域成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战略,决定对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龙门山景观  引自《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出于对学校实力的认可,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我校承担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项目。朱创业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整合省内科研院校力量,组织了80多名师生分赴成都龙门山段的五个市县进行考察调研,借助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成都龙门山段及周边6000多平方公里的旅游资源普查。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朱创业带着团队跑遍了龙门山段五个市县,进行旅游资源综合普查,从地质构造、旅游景观、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到区域经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说典故……
 
 
 
 
 
 
 
成都龙门山段旅游资源野外调查照片
 
 
 
这是四川省首次大规模的旅游资源普查,形成了长达350多页的《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并将普查成果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立了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普查发现,成都龙门山段旅游资源知名度和富集程度之高、类型之齐全、特色之鲜明在全国尤为突出。龙门山世界造山奇观、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都江堰、中国道教发源地、威尔逊之路(生物多样性)、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等一个个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直到今天,随便拿出一个都是闻名遐迩的顶级旅游景观。
 
龙门山是继阿尔卑斯陆-陆碰撞造山带(A型)、科迪勒拉洋-陆碰撞造山带(C型)后新发现的世界第三种造山带类型(L型)。朱创业教授指出,正是龙门山的造山作用,形成了龙门山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复杂多样的地貌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景观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并成为我国旅游资源富集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宝库。朱创业教授建议,要以国际视野重新认识龙门山,要按国际水准规划建设龙门山,要借鉴国际经验保护好龙门山,并采用主体功能区理论,对成都龙门山段重点旅游区进行了开发评价,为成都龙门山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刚刚完成,2008年5月12日就发生了震撼全国的5·12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其地震成因在于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引起龙门山断裂带突然发生错动,从而产生8.0级强烈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龙门山段旅游资源受损情况怎样?龙门山还能发展旅游吗?这是一个从成都市委市政府到成都市民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立即出发,朱创业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团队,震后奔赴成都龙门山段地震灾区,开展灾后旅游受损调查,迅速给成都市政府提交了《汶川地震灾后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指出5·12汶川地震对龙门山段旅游资源造成了程度不同的破坏,但核心旅游资源仍在,同时还产生了新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抗震救灾精神。尽管旅游损失巨大,旅游市场短期受挫,但全世界都在关注汶川地震灾区,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朱创业建议应加快建设龙门山旅游产业经济带,使旅游业成为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先导产业,成为灾区经济恢复发展的动力产业,成为灾区人们生活改善社会稳定的和谐产业,成为灾区扩大增收促进就业的惠民产业。
 
 
 
 
 
 
在汶川地震灾区(彭州)调查
 
 
 
在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过程中,朱创业教授承担了成都市政府和四川省旅游局委托的《成都市汶川大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任务,提出了灾后成都市旅游业“一加快,三集中”的发展思路,即加快龙门山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形成全市旅游“一区(城区)两带(龙门山旅游带、龙泉山旅游带)”的总体格局;将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三个空间集中,将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向山前旅游城镇和山地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集中,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向山前和平原集中。
 
该规划所提出的成都地震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重点项目已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计划,为争取国家投资及兄弟省市援建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成都市旅游经济指标已超过震前水平。成都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认为,“‘规划引领重建’是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的灵魂。我市在灾后迅速启动并完成了《成都市旅游业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对灾后重建工作起到了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成为旅游业恢复发展的灵魂。”朱创业教授因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被评为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科协及四川省旅游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并被国家旅游局聘请为灾后旅游业重建规划专家组专家。
 
 
 
 
 
朱创业教授在峨眉山带学生实习照片
 
 
 
 
 
成立学院,推动人居环境专业学科发展
 
 
 
2010年10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组建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这是我校在国家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由我校地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园林专业,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整合组建的一个新学院。作为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首任院长,朱创业教授提出了“依托我校资源环境优势学科,全面建设以规划设计为特色的人居环境专业学科,以大旅游、小城镇、风景园林和生态建筑为研究方向,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建成优势特色明显的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学院发展思路,提出了要把学院建设成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旅游策划师、城乡规划师、建筑设计师、园林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的摇篮的发展愿景。学院新增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成功申报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初步形成了以规划设计为特色的吴良镛院士倡导的人居环境专业学科群。
标签: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