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当前位置: 主页 > 调剂信息

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在国际知名期刊《Small》发表

时间:2019-12-04

近日,我校医学影像学院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闫海丽在《Sma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merging Delivery Strategies of Carbon Monoxide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from CO Gas to CO Releasing Nanomaterials”的综述论文,青年教师杜江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辉教授和中科院高能所谷战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Small》杂志是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杂志之一,2018年影响因子为10.856。

研究表明,内源性一氧化碳(CO)是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具有与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2S)类似的生物学活性,包括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等。近年来,这些独特的疾病治疗功能引起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兴趣,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移植、炎症、败血症、微生物感染和癌症等研究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该论文对迄今为止用于治疗应用的CO递释策略——“从单纯CO气体到CO供体分子再到CO释放纳米材料”进行了系统论述,重点论述了新型CO释放纳米材料在肿瘤、炎症、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微生物感染等生物医学领域的治疗潜力,并对CO气体治疗的独特优势和潜在的分子机制做了简要介绍。文章还对基于CO智能响应平台在癌症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论文指出,虽然基于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新型递释策略极大程度的改善了CO气体治疗的缺陷,但有关可控气体释放,靶向气体传输以及监控气体治疗效果的研究方兴未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如1)提高CO气体在疾病位点的富集,同时实现CO浓度的实时监测;2)系统研究CO智能平台新的触发机制、CO释放动力学、细胞中的作用靶点、不同微环境下的治疗效果;3)进一步揭示CO在各种疾病中的治疗效应及其作用机制;4)除了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生物学家、药理学家和医生也应被鼓励参与CO的医学应用研究,以提高气体纳米医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实用性,并最终促进其临床转化以造福患者。

(文/阎冲)

图 基于纳米材料的可控性CO递释策略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闫海丽,山西医科大学2017级硕博连读研究生。2017年6月本科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同年免试推荐至山西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攻读硕士,2019年通过本校硕博连读考核,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导师张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学,尤其是用于磁共振成像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合成。

近年来,张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以王效春、杜江锋、王彬、谭艳、杨国强、周鑫、李亚楠等10余位青年博士为骨干的多专业、多方向的医工交叉学科研究团队。目前研究团队已形成“影像组学与大数据分析”、“功能影像与智能诊断”、“纳米药物与生物体自组装”和“对比剂开发与诊疗一体化”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团队成员先后依托山西医科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以山西医科大学为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34篇,其中:医工交叉SCI论文16篇,一区论文4篇,二区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00。

标签:

热门话题